新闻中心

微生物肥的优点

微生物肥料(简称微生物肥)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养、修复土壤生态的生物制剂,其核心优势可归纳为以下五大类,结合具体案例与数据展开说明:


一、 活化土壤养分,提升肥料利用率

微生物肥通过特定菌株的代谢功能,将土壤中“锁死”的无效养分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有效态,显著降低化肥依赖度。


固氮作用:

豆科根瘤菌(如慢生型大豆根瘤菌)可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,每亩年固氮量达10-20kg(相当于30-60kg尿素含氮量),减少30%-50%氮肥施用。

解磷解钾:

巨大芽孢杆菌可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磷(如Ca₃(PO₄)₂),释放有效磷20%-40%;

胶质芽孢杆菌能溶解钾长石,使速效钾含量提升15%-30%,缓解土壤“缺钾僵苗”问题。

案例:

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连续3年使用含枯草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肥后,化肥用量减少40%,产量反而提升12%,且果实维生素C含量提高18%。

二、 改善土壤结构,修复退化生态

微生物通过菌丝缠绕、分泌胶质物质等作用,重建土壤团粒结构,提升保水保肥能力。


土壤物理修复:

丛枝菌根真菌菌丝网络可延伸至土壤数米,增加孔隙度15%-25%,降低土壤容重0.1-0.2g/cm³,显著改善板结、盐渍化土壤。

有机质分解与腐殖化:

EM菌群(含光合细菌、乳酸菌等)可加速秸秆、畜禽粪便腐解,使有机质分解效率提升30%-50%,腐殖质含量增加10%-20%。

数据:

新疆棉田连续施用放线菌基微生物肥5年后,土壤有机质从0.8%提升至1.5%,盐分含量从0.4%降至0.25%,棉花亩产稳定在450kg以上(未施用区仅320kg)。

三、 增强作物抗逆性,减少农药投入

微生物通过诱导抗性、竞争营养位点等方式,构建“生物防线”,降低病虫害发生率。


诱导系统抗性(ISR):

哈茨木霉可激活作物苯丙烷代谢途径,使酚类、萜类等抗病物质含量增加40%-60%,对白粉病、灰霉病抑制率达60%-75%。

拮抗致病菌:

解淀粉芽孢杆菌分泌抗菌肽、脂肽类物质,对青枯病菌、立枯丝核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5-20mm,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-5次/季。

抗逆促生:

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产生IAA(吲哚乙酸)等植物激素,使玉米、水稻等作物在干旱胁迫下根长增加25%-35%,存活率提高40%。

实例:

云南普洱茶园使用含淡紫拟青霉的微生物肥后,茶小绿叶蝉发生率下降68%,蚜虫密度减少72%,农药成本降低55%。

四、 提升农产品品质,增值增效显著

微生物通过改善作物营养代谢、促进风味物质积累,实现“提质增效”。


营养品质提升:

硅酸盐细菌促进钙、镁、铁等中微量元素吸收,使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.2-1.8个百分点,维生素B族含量增加20%-30%。

风味与外观优化:

乳酸菌发酵产物可提升番茄、草莓等果实糖酸比至18-22(普通栽培为12-15),香气成分种类增加30%-40%;

荧光假单胞菌促进类胡萝卜素合成,使柑橘果皮着色度(a*值)提高25%-35%,商品性显著增强。

经济效益:

广西火龙果基地施用微生物肥后,一级果率从65%提升至82%,收购价高出市场0.8-1.2元/斤,亩均增收3000-4500元。

五、 绿色低碳环保,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

微生物肥通过“以菌治菌”“以菌改土”模式,减少化学投入品污染,符合“双碳”战略需求。


降低面源污染:

替代20%-30%化肥可减少氮素淋失35%-45%,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;

减少50%以上化学农药使用,可避免土壤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(如毒死蜱、多菌灵等)。

碳汇效应:

施用微生物肥可使土壤呼吸强度降低15%-20%,减少CO₂排放约0.3-0.5吨/公顷/年;

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0.2-0.4吨/公顷/年,相当于固定1.2-2.4吨CO₂当量。

政策支持:

农业农村部《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微生物肥是“替代化学投入品”的核心技术之一,多地已出台补贴政策(如山东按采购价30%给予奖补)。

六、 关键结论与应用建议

核心优势总结:

经济效益:节本15%-25%,增产10%-20%,提质增收20%-30%;

生态效益:修复土壤,减碳固碳,降低农业面源污染;

社会效益: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,推动绿色农业转型。

科学使用建议:

因地制宜:根据土壤类型(如酸性土选解磷菌,盐碱地选耐盐菌)、作物需求(果蔬类重根际促生菌,大田作物重固氮菌)选择菌剂;

协同增效:与有机肥(提供菌体养分)、缓释肥(延长菌剂活性期)配施,效果提升30%-50%;

时机精准:避开高温(>35℃)、强光(直射>4h)、高盐(EC>2.5mS/cm)环境施用,确保菌体存活率>80%。

风险提示:

警惕“概念性添加”(有效活菌数<2亿/g),优先选择通过NY/T 1109-2017标准认证的产品;

避免与杀菌剂、高浓度化肥混用,防止菌体失活。

结语:微生物肥是破解“高投入、低效益、高污染”农业困局的关键技术,其“四两拨千斤”的生态杠杆效应,正在重塑现代农业的生产范式。未来,随着基因编辑、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融合,微生物肥的功能将进一步向精准调控、智能响应方向迭代升级。